半月谈评论员 梁晓飞 王劲玉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举债是应对财政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度负债在保障政策实施、发展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盲目举债会加重地方包袱,损害群众利益。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越发完善,规范地方政府举债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在制度笼子越扎越紧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借钱花样随之翻新,“能借钱就是能干事”等不良心态露出苗头。
出示“借款函”,“凭本事”借钱
近日,中部某县一名企业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出示一张“借款函”。这张由当地镇政府于今年7月开具的公函写道:“镇政府再次表示同意该企业对某村7.57亩征地款进行垫付。”
这一表述让企业负责人感到不解:“明明是镇政府向我借钱支付征地款,怎么就变成了政府‘同意’企业垫付。”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是“再次表示同意”,是因为今年1月已经“同意”过一次,但“因上级巡视组和纪委核查原因未实施完成”。
据这名企业负责人透露,当地政府近年来土地收储较为频繁,多笔征地款都让他垫付,项目成熟一起再偿付一起,累计借出去的钱已超过2000万元。除此之外,政府的个别借款要求让他左右为难。“最让我不理解的是一笔20万元的借款,用途竟是清缴一名工作人员在当地农商行的逾期欠款,借款证明上加盖了镇党委、镇政府、镇纪委的公章,还有负责人签名。”这名企业负责人说,为了避免企业被“穿小鞋”,对政府提出的借款要求不敢拒绝。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严控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背景下,个别地方萌生“能借钱就是有本事”“能借钱就是能干事”的想法,借钱花样随之翻新。除了开公函向企业要钱外,也有地方通过包装项目,想尽办法争取资金,但又因偿付能力有限进一步增加财政负担。
一些地方为顺利通过专项债项目评审,在“一案两书”上做文章,过度包装项目、夸大收益。比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收益预测时,把归属于物业公司的物业收入、归属小区业主的电梯广告收入等全部计算在内,作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
举债为发展?基层很为难
半月谈记者进一步采访发现,个别地方“花式借钱”背后,既反映出个别干部在推动地方发展时,要成绩、要政绩的迫切心态,也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面临“上级压任务、基层找资金”等治理难点、卡点。

一方面,“花式借钱”有苦衷。“上级任务往下派,基层资金跟不上”的现象开始出现,导致部分地方不得不借钱。“住建、环保领域的不少项目上级只给20%左右的资金,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县级财政配套率在六七成左右。”一位分管财政的副县长无奈地说,既要按时完成任务,又要避免账款拖欠,现实中很难兼顾。
多位受访县政府负责人表示,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已成常态,不少上级部门下达任务时,往往不带资金或者只带少量资金。面对生态修复治理等刚性任务,地方难以足额配套资金,不得不想办法借钱。
另一方面,砸钱包装落了空。一些地方为争取资金盲目上项目,不惜砸钱包装、主动举债。不少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要谋发展,就必须上项目。最近,各地都在积极谋划“十五五”期间的投资项目。半月谈记者在一个GDP为200多亿元的县调研看到,该市目前谋划的项目投资总额已达2000多亿元。“实际能上多少项目,主要取决于能争取到多少资金。”当地一名干部说。
“为了争取资金,就必须提前谋划项目,也就是先花钱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如果资金争取到了,前期投入就好解决,如果争取不到,只能自己消化。”一位副县长说,为增加成功率,地方往往会广撒网,尽可能多地谋划项目,但也导致不少项目前期投入打了水漂。
中部某县去年报送了9个专项债项目,单个项目平均包装成本近20万元,但最终申报成功的数量为零。这些前期投入、包装成本难以避免会加重基层负担,无形中推动基层“花式借钱”。

不宜谈债色变,狠刹“花式借钱”
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2024年9月、2025年4月,财政部先后2次通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相关案例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违规向国企借款、违规捆绑包装PPP项目、要求银行长期垫款等。
各类“花式”借钱和账款拖欠,看似“有能力”、能“摆平”,实则透支的是当地政府信用,损害的是地方长远发展和群众利益,不能听之任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财政部提出,针对政府债务管理,要在存量上做减法、在管理上做加法、在效益上做乘法、在风险上做除法,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加强债务管理,不等于谈债色变。需要意识到,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应对经济周期变化,建设城乡基础设施,补齐部分地区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对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给予长期支持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适度的政府债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要直面当前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紧张、谋发展资金较为有限的现状,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既要考量当期经济发展增量,也要考核发展的可持续性,促使地方政府在谋划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财政承压能力,杜绝脱离实际、超出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债务管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