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第三届“善业长青,家可持续”善传承圆桌共创会在东莞举行。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浙爱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浙爱基金会”)主办,福建省善才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支持。浙爱基金会理事长吴萍萍、北京大学管理学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善才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超、福建省同心慈善志业创始人广普、著名跳水教练、清华大学教授于芬等嘉宾出席,300多名企业家、高校专家、公益践行者与善二代齐聚活动现场。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文化传承是家族赓续的核心要义,而慈善则是代际之间守护精神基因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跨越时间与代际,更在物质之上搭建起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桥梁。与会嘉宾聚焦善传承的生态构建与代际融合,围绕“善业长青、家可持续”这一时代命题,展开了对话与深度交流,分享各自对善、对传承的理解。
据介绍,浙爱基金会是2021年10月经东莞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以开展可持续慈善活动为宗旨,秉持“干净、务实、善循环”的价值观,倡导“浙善一方,爱育未来”,践行“长有所传,幼能相承”的愿景与“用善与爱连接生命的传承”的使命。积极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敬老助残、教育助学、社区建设等公益项目,有效补充社会保障体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免费为环卫工人赠送早餐的爱心善举已坚持三年,并在助学助教等方面向社会奉献爱心。
浙爱基金会理事长吴萍萍女士在致辞中表示,善家族承载的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善与爱的精神传承。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家族的善念与善行——从一碗“施粥”的微小善举开始,到三年七十万份热粥……悄然播下家族向善的种子。依托浙爱公益慈善基金会,这份善意不断生长、流转,形成了“善的循环”:让今天受到温暖的人,明天也能成为传递温暖的力量。
浙爱基金会副理事长陈芷萱作为一位“善二代”坦言:“我对慈善与传承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代际之间难免存在观念的碰撞与磨合,传承之路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她特别感恩父母始终给予的理解与空间,让她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为何要传承”这一命题。传承,从来不是为了延续某个名字或事业,而是为了传递一种美好的能量,一种向善的生活姿态。如今,她深切体会到:当一个人真心行善时,内心会愈发开阔,生活也会以安宁与美好悄然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