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省、市陆续推出校内“减负增效”、校外培训治理等文件后,东莞各镇街(园区)、学校也纷纷结合实际推出改革措施。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全市各项作业指标达成率达到99%以上,全市非寄宿制学校100%开展课后服务,服务学生总人数达到44.5万。

10月28日上午,东莞市教育局举办东莞“双减”工作首场微发布会,详细解读最新发布的《东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内减负工作的指导意见》《东莞市2021年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指引》两份文件。《文件》指出,东莞围绕作业、睡眠、体质与健康、手机、课外读物、考试和课后服务等6大方面提出了20条指导意见,旨在实现1年内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并进一步健全课后服务工作机制,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的同时,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20条指导意见贯穿学习生活全过程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指出,校内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业管理只是其中一项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校内减负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推出,旨在系统推进校内减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在规范学生作息方面,《意见》规定小学上午正式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小学原则上不得组织晚自习,初中晚自修起始时间原则上不早于19:00;并保障小学、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
在课程方面,《意见》要求各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不得挤占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课时;严禁强制购买教辅材料,严禁引进境外课程,并加强课外读物管理,拓展学生阅读活动;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课,还要加强体育与健康管理,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在作业管理方面,要严格控制总量,并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创新实行差异化作业、分层作业,做好作业公示;教师对作业要全批全改,尽量面批面改,杜绝自批自改以及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行为。
莞城步步高小学校长尹凤葵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将作业纳入了“教研之路”,聚焦“素养”,探索“有思维品质”的作业,设计出基础类、拓展类、实践类三类作业,并坚持每日在电子班牌公示作业,接受全校家长监督。“目前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有较大提升,完成时长控制效果良好,教师的作业优化意识也不断增强。”

▲学生减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
《意见》指出,日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将不存在按分数分重点班,抢赶教学进度,“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等行为;《意见》明确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课堂,电子产品也不再是完成作业的工具。
此外,《意见》还规定,要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一方面减少考试数量,取消周考、月考、单元测等考试;另一方面考试成绩也将采用等级制评价,不得用排名、公开,或者用考试成绩排座位、“贴标签”。
“在减负前提下保持和提高教育质量,才是改革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表示,“针对一些同学需要单科或多科加强的情况,学校将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保证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推进“5+2”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是东莞教育为民服务的重要民生实事之一,以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意见》的最后一个板块,是全覆盖推进课后服务。目前,东莞的校内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学生满意度达到94.4%,家长满意度达到94.5%。
划重点:东莞的校内课后服务遵循“自愿”和“普惠”两大原则
为了进一步健全课后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和监管措施,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市教育局又出台了《东莞市2021年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指引》(下称《指引》)文件。

据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罗桂森介绍,东莞的校内课后服务遵循“自愿”和“普惠”两大原则,即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对每天的“两课时”课后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费用方面以亲民惠民为主要原则,学校要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明确课后服务的政策依据、服务内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内容。
而对于不参加课后服务的同学,学校也应实行弹性离校机制,不得强制有需求继续留校的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结束前离开学校,还要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地等供学生使用。

据寮步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股股长张彬介绍,目前该镇的第三方机构服务以“一对多”的模式进行,即1所学校可以购买多个第三方机构的服务,1个机构可以为多所学校提供服务;在收费方面遵循普惠原则,“作业辅导”“素质拓展”每生每学时收费分别不高于5元、35元;同时还注重维护教师的权益,对参与“作业辅导”“素质拓展”的教师每课时取酬分别不低于80元、150元。
(记者 阳玉明 何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