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⑤|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校长关锦文:打造守正创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

开栏语: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既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更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十三五”以来,东莞职业教育在一直在探索,并走出了东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展望“十四五”,在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职业教育要如何主动对接国家总体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和职教改革趋势,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职教路奋进?本报特别开设栏目“高端访谈”,邀请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校长关锦文来谈谈社会大众关注的职业教育发展。

《东莞日报》:您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呢?

关锦文:一百多年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就已经明确。1917年,黄炎培等社会贤达,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出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在新时代,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依然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解决就业和乐业的问题,让每一个进入职业学校的孩子自信地走出校门,在岗位上出彩,成为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人。我们信息学校践行“打造一双懂得钻研的手”的培养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刻苦钻研、有一技之长、守正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十四五”期间要做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的“职业技术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

《东莞日报》:那您认为要如何消除社会、行业、家长的焦虑?

关锦文:要消除普遍焦虑,一是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本投入,继续提升办学层次,目前主要是中职和专科,层次低了之后跟不上行业发展要求,学生上升空间也要继续打开,比如说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等。

二是社会层面,需要多宣传职业技术教育意识理念。职业学校教育是国家为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岗位做出的制度安排,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能让没有技能、尚未做好职业从事准备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你看,面向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着遍布各行各业、朝气蓬勃、技艺精湛的产业大军;面向服务社会民生,职业技术教育向最广泛的人群传播着生活和劳动的基本技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

三是学校层面。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特色办学。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是工科类技术类的学校,通过“三教改革”、产业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紧跟社会需求,校地结合,坚持以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创新了多样化育人途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东莞是制造之都,技术之都,人才需求大。信息技术学校学校学生就业率98%以上,2-3%的学生创业,企业满意率在95%以上。学校每年有跟踪调查,特别关注学生出去以后,到底能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反馈回来的企业满意率在95%以上,因此总体上来说我们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还是基本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并且这些学生的收入并不低。可以说我们学校的社会吸引力很强,民众认可度很高。

认真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之后,其实可以打消大家的后顾之忧了。

《东莞日报》:结合《建议》,您认为中职学校应怎样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关锦文: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还是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瞄准“痛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和主动作为,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吸引力。

信息技术学校先明确育人方向,“上手快”是“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人才培养需要满足“职业性”目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后劲足”是“素质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人才培养需要满足“教育性”目的,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技术技能培养,突出“能力本位”;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凸显“素质本位”,“后劲足”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确定方向后,我们在育人途径上采取了创新高效的方法。一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注重校园文化的浸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先进产业文化,引入优秀外国文化,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影响,开拓学生视野,涵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树立家国情怀。

二是校地结合,创新育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企双赢:实现学生上手快的目的。我校创建创新驱动背景下中职企业学院专创融合特色育人模式,将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对标行业企业标准,坚持开放合作。具体来说,这个特色育人模式是“TRIZ引领,数据助力,校企共长”企业学院专创融合育人模式,引入TRIZ(国际公认的较全面、系统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产业,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工具-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五创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搭建“双创企业学院”,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服务、校企资源共享的“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四阶导向”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引进企业课程包,校企共同参与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加强企业的地位和发言权,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这个模式主要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机融合问题,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共赢生态系统”“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课堂”体系,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了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优化了人才培养思路,实现了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了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极大地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了高质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是创建基于大数据(HDR平台)中职学生成长评价系统,践行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形成1个中职特色学生成长平台,构建1个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慕课、自我评价综合线上生态系统,输出1份学生综评报告单,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后劲足的目的。该系统共“培根铸魂”“志学勤思”“身强体健”“向善向美”4个体系、12个子系统,以过程积累的大数据为评价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影响力”活动为评价内容,采用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强调多元化评价主体,实现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培养成五育并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东莞日报》:这几年的校园招聘中,我们看到学校对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中学博士扎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关锦文:近年来,各地学校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大量名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涌入教师队伍,这本身就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越来越多中小学聘请高学历教师是件好事,提升了学校的人才水平,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这绝对不是浪费人才。但是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块呢,光有高学历还不够。博士、硕士来了,也需要有工程师的认证,是双师型人才。因为我们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一定是懂行业、有行业技能的人,才能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

其实,长期以来教师队伍是职业技术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真正要兴邦强国,我们的制造业、工业、科学真正往上发展,就要培养大量的有实战经验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