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垄断!东莞多个项目获省科技奖

近日

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揭晓

共227个项目(人)获奖

其中东莞多项科技成果脱颖而出

展现出强劲的协同创新实力

由东莞多家单位参与的“高性能显示玻璃构件关键制造工艺与系列装备”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提名的6个项目(人)获奖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获突出贡献奖。另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研发团队历经10年协同攻坚

打破国外垄断

在本次获奖项目中,由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院长张国军教授牵头,工研院、东莞市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九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性能显示玻璃构件关键制造工艺与系列装备”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直面我国电子制造产业长期以来“缺芯少屏”的痛点。作为智能移动终端、新能源车载显示乃至军用机载舰载显示等高端产品的核心部件,高性能显示玻璃构件全球市场规模超1300亿美元,我国出货量占比63.3%,全球第一,但核心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部分处于国际空白。

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研发团队历经十年协同攻坚,提出热力梯度诱导超快激光精密切割方法,首创基于变频毫米波热源和超声振动的多源热力协同成型技术,并发明了近真空环境下柔性膜静电微力吸附方法,研发出3类38个系列高端装备,权威鉴定认为“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完全改变了我国玻璃构件高端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推动了国产装备的自主可控与创新发展。

东莞多个项目获奖

展现我市科技创新多元格局

除显示技术的突破外,东莞其他获奖项目同样展现了我市科技创新的多元格局。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提名的6个项目(人)获奖。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获授突出贡献奖。陈院士长期扎根东莞,2018年,由他担任总指挥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在东莞建成。7年来,2000多项实验在此完成。今年8月,由他牵头推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BNCT项目)在东莞市成功完成首例临床应用,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在自然科学奖方面,以东莞理工学院李醒为主要完成人的“数据驱动的复杂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理论及优化方法”获二等奖;

科技进步奖更是成果丰硕,由东莞理工学院、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智能移动终端闪充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一等奖;由东莞市正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退役多组分塑料薄膜同级循环技术及高值产业化”、由巨冈精工(广东)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新能源汽车大型结构件全电驱五轴加工中心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均获二等奖;

此外,在其他获奖项目中,也有不少东莞企业或科研机构参与。

比如,东莞滨海湾新区工程建设中心李学松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工程结构水下检测机器人及智能检测关键技术”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高性能光学玻璃元件精密模压成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评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该奖项是广东省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2024年度共有227个项目(人)获奖,包括突出贡献奖2名、自然科学奖32项、技术发明奖16项、科技进步奖127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4名、科技成果推广奖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