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莞 | 从试乘看东莞地铁:科技很硬核,服务更暖心

9月4日,东莞地铁1号线向媒体开放试乘体验。当记者们踏入这座流动的“科技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无人驾驶、智能充电等创新科技。而这场试乘体验,不仅是城市交通升级的生动缩影,更是东莞在“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中主动作为的有力见证。

科技赋能是东莞地铁1号线最亮眼的底色。作为东莞首条采用国际最高等级GoA4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线路,其实现了自动唤醒、休眠、运行、停车等全流程无人操作。列车自主应对运营全场景,既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也为高峰时段的密集发车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不少提升乘坐体验感的细节也在试乘中得到披露,展现了交通设施在钢铁框架下的温度。能够降噪节能的永磁技术、使车厢环境更加清新健康的等离子杀菌净化、每节车厢配备的有线与无线双模式充电区域等,看似是微小的便民举措,却直抵民生关切。智能客服中心的语音问询、票务处理功能,则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了服务响应效率,让“智慧交通”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感知的出行体验。设计背后,体现的是城市交通从“满足移动需求”向“优化出行品质”的理念升级。

从城市发展与区域融合的维度看,1号线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条地铁线”。其与2号线形成的“十字交叉换乘”,将首次实现东莞中心城区与水乡片区、松山湖片区的快速直达,衔接穗深城际、广惠城际等线路,未来还将打通与广深地铁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东莞将更好地嵌入“广深半小时、湾区1小时”交通圈,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当然,一条地铁线路的成熟运行不仅依赖硬件投入,更考验运营管理的软实力。全自动驾驶技术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完善的后台监控与应急响应体系;跨线路、跨城市的换乘衔接,需要与广深等周边城市在运营调度上的深度协同;而高峰期的客流疏导、站点周边的交通接驳,也需做好规划布局。

随着年底正式运营的临近,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条“智能线”“融合线”能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提供更坚实的“东莞样本”。